体育版权该如何变现?在版权费用水涨船高之后,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体育人。如今,在自创赛事IP最为活跃的搏击行业里,却有先行者指出了一条内容经营的时代新路。
中国搏击刚刚崛起,搏击版权的运作也才刚刚起步。先后负责过英超、昆仑决版权运营的姜川作为加拿大留学硕士,主攻体育商务,是中国第一批专业搏击版权运营者。
第二:用户对赛事的忠诚度高,一旦涉猎这项运动,会长期喜爱并有机会转化成自己的生活方式
“目前搏击赛事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,就是比赛,从时长和新鲜感来说缺少变化。作为版权的运营者,我们需要不断优化版权结构,用产品的思维运营。”
而在提到时下被热议的付费收看时,姜川有自己的理解:“现在内容付费是趋势,因此很多人觉得体育内容也到了一个付费的时代。其实最终用户是否愿意付费还是要看内容和服务的价值。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来说,中国搏击远不到付费观看的时候。”
搏击在国际上发展迅猛,被认为“超越了文化的壁垒,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搏击品牌出海也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。
姜川在国际版权交易会上看到中国搏击版权出海现状:“搏击在国际版权市场交易频繁,在最近2年的交易中,欧洲,美国大大小小搏击赛事都出来推荐自己。但欧美的主流体育项目始终是足球、橄榄球等,搏击不在其中。甚至法国媒体对播出格斗赛事是有一定限制的,认为搏击含有一定暴力元素。”
服务当地的华人市场,比如加拿大、巴西美国有中文频道,他们需要赛事内容提供给这部分观众
国际运动员参与中国赛事,比如巴西会买中超,因为巴西巨星退休以后可能会来中国踢球。因此IMG会在巴西市场购买中超版权。
这两年播求、西提猜等国际明星参与中国搏击赛事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搏击的世界关注度。对此姜川表示:“国外赛事更关注比赛和拳手本身带来的竞技内容,比如是否有国际知名的拳手参与。中国赛事通常增加较多娱乐化元素包装,比如重金打造灯光、舞美、出场秀等,但由于文化差异,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并不被国际市场所认可。”
此外她还认为:“赛制本身也决定了品牌在国际的受欢迎程度。比如美国由于深厚的拳击和摔角文化,UFC很容易做大做强,而自由搏击市场就比较小,反之泰国的泰拳文化太强大,所以MMA就不被接受。”
除此之外,观赛时差、中国明星认可度低、非英文的主持和解说,也是中国搏击版权出海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即便如此,对比其他赛事,中国搏击赛事的海外版权拓展,仍然存在一定的机会。
在长江商学院文创+班毕业之后,姜川对于搏击版权的运营有了新的思路,并创立格斗梦工厂,将搏击赛事版权、体育资产运营和内容产品结合,希望在版权市场杀出自己的新天地。
“版权经营其实是内容经营,现在的趋势是大品牌找大平台,强强联合。比如NBA和腾讯的合作,腾讯的流量基础够大,涵盖了游戏、支付、社交、社群,是一个完整的生态,NBA衍生产品可以在这个生态中长出来,是一种共生关系。但是对于小众运动就不奏效了,因为粘性不够强,用户少,产品形态单一,必须自身去造生态。”
在姜川看来,通过制造内容产品,深度二次开发,以脱口秀、二次元漫画、真人互动等方式对版权内容进行增值服务,养粉丝、养社群,拓展生态,这才是小众项目版权的突围之道。
“这样一来,我们的定位就不光是版权分发者,而是版权的经营者,包含了资产盘活、推广策略、内容经营和品牌增值服务。”
对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搏击来说,单一的产品形态——赛事,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品牌传播和渗透。
笔者了解到,凭借着独特的版权运营理念和方式,姜川已经拿下多个电视台和网络平台,并签下精武门综合格斗职业联赛、中拳体育旗下中国拳王赛、路德(ROADFC)国际综合格斗大赛等多个国内外搏击赛事版权。
体育要养,养不光是靠时间,更要靠产品生态。假如中国搏击只有赛事产品,那只是搏击1.0时代,在搏击2.0时代,我们需要用多元化的产品来拓展产业生态,聚集更多高质量粉丝,同时实现品牌增值,进而实现版权变现。